廟宇介紹

現在位置:首頁廟宇介紹

通興宮沿革誌

埔頂東勢寮
通興宮沿革誌

  明永曆十五年歲次辛丑(西元一六六一年),先民自福建錦宅攜眷來台,定居於蚶西港溪南畔,今即港墘庄南,地名中令,昔日庄名大埔。先民群居異地懇荒拓蕪以利生計,為求心靈付託,精神安慰,離鄉之際,隨身安奉楊府太師、普庵祖佛、康府千歲、梁府千歲、池府千歲、到台奉祀。清代乾隆廿六年(西元一七六一年)搭建草茅廟,晨昏恭謹奉祀,春秋祭拜,先民世代繁衍子孫昌盛,瓜瓞綿綿,各自向外立足謀生,咸豐二年(西元一八五二年)為感祭拜之不便,乃協商議定,各庄分祀一尊為代代奉祀之主神。供子孫參拜。埔頂、東勢寮、鹽埕地、港墘、番仔塭奉祀楊府太師。塭仔內蚶寮奉祀池府千歲,樹仔腳奉祀康府千歲,七十二份竹橋奉祀梁府千歲,溪南寮奉祀普庵祖佛,每逢各庄主神聖誕佳辰,五聖則齊聚一堂供子孫瞻仰參拜。
  分庄分祀經過二十三年至光緒元年歲次乙亥(西元一八七五年)由耆老黃合倡導庄民,擇地興建以砌磚平房單間構造,供庄民膜拜。建廟以後農民年年豐收,偶有疾病禱之立癒,名揚遐邇外庄前來膜拜、求藥者眾,蒞宮分靈雕塑金尊奉祀者,先有蚵売港今即遷庄易名為公塭、溪埔寮,次則西港鄉中港,楊府太師從此發揮外境,廣佑台疆子民。
  建廟以來歷經八八寒暑,再也經不起風雨侵蝕,牆壁剝落,簡陋香位,難以久居,本宮委員會有鑑於此,當時耆老黃登合、黃萬猜、黃仙註、黃清和、黃肝、黃止、黃灵、黃篆、黃先添、黃文直於民國五十二年歲次癸卯(西元一九六三年)發起重建,經信徒大會通過一致讚同。並恭請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蒞臨本宮駕起四輦、踏廟地、擇日課,癸卯年二月初六日動工,聘請台南市安南區新寮仔陳便先生(俗稱便師)精心佈局、設計精巧,庄民眾心一志,發動義務公工搬運砂、磚,並慷慨解囊,捐資鳩工興建,短短八個月已開花結果,大功告竣,擇定癸卯年十月初六日舉行進火安座大典,永駐通興庇護子民。
  本宮是本省檜木之建築結構,古典化之造形,技藝絕倫,雕刻剪粘係出於當代名匠之傑作,古色古香,璀璨奪目,本宮居於農村僻地,堪稱香火鼎盛,香客絡繹不絕。廟貌巍峨,牌樓聳立,瑞牆環繞,氣象恢宏,親臨其境,令人心曠神怡,盛事斯舉,不盡所述,爰誌始末云爾。